退役客机内部是如何改造的?-退役飞机
发布日期:2025/10/29
退役客机内部改造的核心思路与流程
-
先做“保留—拆除—新增”的总体策划:保留可再利用的结构与系统,拆除与用途不匹配的设施(如客舱座椅、厨房、厕所等),再按新功能进行结构加固、系统重做与内饰重装。
-
关键改装点通常包括:舱门与开口改造(如加装更大的主货舱门)、地板梁与横梁加固、驾驶舱后部设置防撞隔断、客舱分区与功能区重划、供配电与照明升级、空调新风与噪声控制、消防与疏散组织、通信与弱电系统整合。
-
典型改装周期与强度:一架窄体机的“客改货”从进场到复飞常为约100–135天,涉及大量结构打孔与装配(工程量可达十万次级),并按新构型完成喷漆、试飞与取证。上述流程在多型窄体机(如A321、B737-800)的改装中被反复印证。
典型场景一 客改货的全流程与结构要点
-
拆除与稳态支撑:拆除发动机与起落架,用多组顶升托架稳定托举机身,分散负荷,避免改造过程中的结构损伤与变形。
-
开口与加固:在机身左侧前部“剖开”并加装主货舱门;对主甲板下地板梁/横梁进行加固,以满足集中装卸的承载与疲劳要求。
-
安全隔断:在驾驶舱后加装可承受9G过载的防撞钢墙,防止货物前移危及机组与驾驶舱。
-
舱室重构:拆除座椅/厕所/厨房,封堵大部分舷窗;上货区域按集装器尺寸与系留点规范完成地面与侧壁加强。
-
系统与复飞:完成电气/弱电系统改装、分区与标识,随后进行喷漆、试飞与适航放行,使飞机以货机形态重回运营。上述做法已成为国内成熟工法并在多地机库批量实施。
典型场景二 退役飞机活化利用的室内改造(展陈/科普/餐饮/住宿)
-
科普展陈型:例如将一架空客A310改造为航空科普馆,计划在2027年对公众开放,设置驾驶舱科普区、腹舱结构透明展示区、未来客舱与娱乐区等8个互动体验区,通过透明材质与结构可视化为观众呈现飞机承力与系统布局。
-
酒店住宿型:将波音727/747等固定在地面的退役客机改造成可入住的客房与套房,常见做法是保留并展示驾驶舱、设置临时淋浴与简易供排水,强调结构安全、防火与噪声控制,同时兼顾观景与体验。
-
文化餐饮型:亦有将KC-97加油机等改造成餐厅的案例,保留标志性外形与部分舱段,形成独特的就餐空间与航空文化场景。
典型场景三 在役机队的内饰翻新与配置升级(与“退役改造”区分)
-
航空公司会定期实施“客舱整新”,在不改变机体用途的前提下,全面更换座椅、地毯、窗帘、灯光、洗手间、IFE娱乐系统并优化客舱布局。例如:
-
阿联酋航空对波音777实施整新,投入330平方米地毯、800平方米皮革、340张层压板、300升涂料,37天完成一架飞机的深度焕新;
-
新西兰航空对波音787-9完成全舱升级,新布局272座,引入Business Premier Luxe、Premium Economy等新舱位与更高规格的IFE/电源配置。
-
这类项目体现的是“在役提升”,与退役后转用途的结构性改装在目标与强度上有本质区别。
实施要点与合规清单(精要)
-
结构安全:确认主甲板承载与机身剪切/扭转工况,完成地板加固、开口补强、防撞隔断等关键构件的设计与验收。
-
消防与疏散:按用途配置灭火系统、报警与分区,确保通道与出口满足人员与货物的安全疏散要求。
-
供配电与弱电:重做配电容量、线束敷设、接地与屏蔽;航电/娱乐/通信按新场景整合,避免电磁与热负荷隐患。
-
空调新风与噪声:针对密闭/半密闭空间优化新风量、噪声与振动控制,兼顾舒适与设备散热。
-
适航与审批:涉及结构改装、用途变更、系统新增等,须按局方与适航指令完成资料/图纸审批、制造符合性检查、试飞与取证;餐饮/展陈/住宿等地面用途亦需满足消防、特种设备、食品与公共场所卫生等地方规范。